推荐路线
「奈良公園周辺エリア」の世界遺産を巡る 1Dayコース
奈良公園周辺の世界遺産に登録されている興福寺や東大寺、春日大社を歩いて巡るコースです。
区域 |
東大寺・奈良公園 |
---|---|
路线总长 | 約4.5km |
所需时间 | 約4時間 |
推荐路线
近铁奈良站综合观光咨询处
兴福寺
兴福寺
身影倒映在猿泽池中的兴福寺五重塔,是奈良的标志性风景。传说前身是根据藤原镰足的遗愿建成的山阶寺,后迁至飞鸟称为厩坂寺,平城迁都后又被迁至现地的。而实际上兴福寺是镰足之子,藤原不比等发愿建立藤原氏的家寺。中金堂建成后不久,就被收为官寺。接着在721年(养老5年)北圆堂,726年(神亀3年)东金堂和五重塔,734年(天平6年)西金堂陆续建成,兴福寺庞大的规模基本形成,平安时代初的813年(弘任4年),藤原冬嗣又修建了南圆堂。 随着藤原一族势力的壮大,兴福寺规模也不断延伸,寺院伽蓝外又建设了一乘院、大乘院等子院,并宣称与春日大社同为一体,将春日大社的实权纳入手中,1135年(保延元年)修建了若宫社,于翌年开始举办若宫祭。在不断兼并寺院神社的同时,兴福寺还招募当地武士,编为僧兵,意欲统治大和一带。 1180年(治承4年)在平氏的讨伐下,兴福寺堂塔建筑全毁。其后历经14年,又得到重建。1210年(承元4年)北圆堂也建成,1143年(康治2年)创建的三重塔,现在也被认为是镰仓前期重建的建筑。1411年(应永18年)东金堂和五重塔又毁于雷火,东金堂于1415年(应永22年),五重塔于1426年(应永33年)重建。这段时期,兴福寺势力渐微,直到江户时代,得到幕府的保护后,情况有所好转。1717年(享保2年),金堂起火,引起的大火灾又烧毁了大半堂舍,只有东金堂、五重塔、北圆堂、三重塔幸存下来。后来只有南圆堂按照原来的样式得到复原。进入明治时代,在明治维新的神佛分离政策影响下,兴福寺几乎成了一座空寺,1872年(明治5年),除了中心的堂塔建筑,其他诸院的堂舍,围墙全部拆除,连五重塔也被卖了出去。1881年(明治14年),兴福寺得到了重建的许可,逐渐开始恢复。1998年(平成10年)至今,复原兴福寺昔日壮大伽蓝的工作也在着手进行当中。
春日大社
春日大社
飞火野的右手方向,是一条两边布满了石灯的参道,沿着这条参道向东前行,就到了春日大社的南门。春日大社背靠御盖山,在四周被苍翠的古木的环绕下,红色的建筑显得异常鲜艳。 春日大社这片土地最初供奉的是春日的土地神。后由藤原氏将“武甕槌命”和“经津主命”分别从鹿岛、香取请入此地供奉,之后又迎入了枚冈的“祖神天儿屋根命”和“比売神”。768年(神护景云2年),集这四个神灵为一处的春日社成立,本来是藤原氏家社的春日社,发展成为国家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。 平安时代,社殿形成现今的规模,除了藤原氏本身,其他的皇室贵族也时常到此参拜。室町时代的历代足利将军,也将参拜这里作为例行的活动。11世纪末,兴福寺实际上掌握了春日社的实权,将春日社与自身合为一体。1135年(保延元年)春日若宫社兴建,翌年开始进行“若宫祭”。这个时期,兴福寺的僧兵抬着春日社的神木,上京都强诉的事件时有发生。 镰仓时代以后,春日社同伊势神宫、石清水八幡宫一起,被世人并称为“三社”,受到了国民的崇拜。若宫祭在14世纪末开始成了大和国的国家祭典后,春日社在庶民间的信仰也普及起来。从3000多座参道上由信民捐赠的的石灯和回廊上的吊灯上,就可一窥当年人们争相参拜的情形。 明治维新后,春日社摆脱了兴福寺的支配,1871年(明治4年)成为官社,1946年开始,春日社正式称名为春日大社。春日大社南门内,正面是捐赠钱物和演奏神乐的拜神所,左手是直会殿,隔着拜神所的前庭,一处高出一阶的地面上座落着中门,再向内行,则是正殿。正殿从东数起共四殿,全部都是桧皮葺的“春日造”式殿堂,从镰仓时代开始,这些建筑每隔20年就拆掉,再按原样重新修建一次,所以现存的这四座殿堂虽是1863年(文久3年)重建的,却原汁原味的保留着平安时代的风格。明治以后,出于对文物的保护,不再进行重建,只以修缮屋顶等手段进行维护。
东大寺
东大寺
说到奈良,就不能不提奈良的大佛,供奉在东大寺金堂——大佛殿内的大佛,已经是奈良的象征了。 最初,信奉佛教的圣武天皇,打算借助佛祖的恩惠来稳定当时政治,他下令举国建造国分寺,并在743年(天平15)下诏建造卢舍那佛,号召国民本着“一枝草,一捧土”之心为建造大佛出力。响应这个号召,行基和他的弟子们也参与其中,终于历时7年,于749年(天平勝宝元),大佛建成。接着大佛殿也建成,752年(天平胜宝4)佛祖开眼供奉法会召开,其后各项工程仍相继进行。可以说当时东大寺的修建是一项倾尽国力的大工程。该寺的伽蓝(寺庙的建筑)规模庞大,不见首尾,南大门的正面,连接着中门的回廊环绕着大佛殿,在其前方左右两边矗立着东西两座七重宝塔,后方是僧坊围绕着的讲堂,讲堂东处则配备有食堂。东面的山地中座落着法华堂、二月堂,西面是戒坛院,西面最北处为转害门,西北则是正仓院。 平安时代,作为总国分寺的东大寺显赫一时,可惜在1180年(治承4),源平之争中,大佛、大佛殿,以及除正仓院、法华堂、钟楼、转害门等之外的堂塔建筑几乎全部烧毁,(以传统活动“御水取”闻名的二月堂,虽然这次战争中得以幸免,可惜在1667年(宽文7年)毁于火灾,2年后又得以重建。)。 第二年俊乘房重源以被烧失的大佛殿为中心,开始了东大寺伽蓝的复兴营造,此举得到源赖朝公的支持。在中国宋朝工匠陈和卿的协力下,1185年(文治元年)大佛修复完成,1195年(建久6年)采用宋朝新建筑形式“大佛样”的大佛殿修建完成。4年后南大门建成,这也是保存至今的“大佛样”式建筑。1200年(正治2年)开山堂建成,接着数年后建成的是风格豪快的钟楼,另一方面,法华堂南侧的礼堂也改建成“大佛样”的风格,与正堂连接在一起,使整体变得统一而富有美感。 1567年(永禄10年),在松永久秀和三好三人众的合战中,大佛殿、戒坛院等建筑再次烧毁,虽然寺僧们几经努力,仍无法得到重建。直到1684年(贞享元年),在幕府的支持下,公庆上人开始主持东大寺的复兴工程,1692年(原禄5年)大佛修造完毕,大佛殿也在1709年(宝永6年)落成。虽然重建工程得到了幕府的资助,但是经费仍然十分紧张,使得大佛殿规模缩水不少,其正面宽度比初建时缩短了27米,即使这样,大佛殿仍旧是现今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。至明治初期,大佛殿出现了屋顶倾斜等很多老化问题,直到明治末期的1909年(明治42年),修整工程才终于开始着手进行,1913年(大正2年)竣工。昭和年间,南大门、转害门等处也得到了修理,1978年(昭和53年)大佛殿屋顶还更换了11万块新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