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薦路線

興福寺中金堂_240328.jpg

「奈良公園周辺エリア」の世界遺産を巡る 1Dayコース

奈良公園周辺の世界遺産に登録されている興福寺や東大寺、春日大社を歩いて巡るコースです。

區域

東大寺・奈良公園

路線總長 約4.5km
所需時間 約4時間

推薦路線

近鐵奈良站綜合觀光諮詢處

9:00
近鐵奈良站綜合觀光諮詢處

近鐵奈良站綜合觀光諮詢處

奈良觀光的門戶。 位於近鐵奈良車站一樓的綜合旅遊資訊中心。 您還可以獲得城市的旅遊地圖以及各種傳單和小冊子。

約250m : 步行

興福寺

9:10
興福寺

興福寺

身影倒映在猿澤池中的興福寺五重塔,是奈良的標誌性風景。傳說前身是根據藤原鐮足的遺願建成的山階寺,後遷至飛鳥稱爲廄坂寺,平城遷都後又被遷至現地的。而實際上興福寺是鐮足之子,藤原不比等發願建立藤原氏的家寺。中金堂建成後不久,就被收爲官寺。接著在721年(養老5年)北圓堂,726年(神龜3年)東金堂和五重塔,734年(天平6年)西金堂陸續建成,興福寺龐大的規模基本形成,平安時代初的813年(弘任4年),藤原冬嗣又修建了南圓堂。 隨著藤原一族勢力的壯大,興福寺規模也不斷延伸,寺院伽藍外又建設了一乘院、大乘院等子院,並宣稱與春日大社同爲一體,將春日大社的實權納入手中,1135年(保延元年)修建了若宮社,於翌年開始舉辦若宮祭。在不斷兼並寺院神社的同時,興福寺還招募當地武士,編爲僧兵,意欲統治大和一帶。 1180年(治承4年)在平氏的討伐下,興福寺堂塔建築全毀。其後歷經14年,又得到重建。1210年(承元4年)北圓堂也建成,1143年(康治2年)創建的三重塔,現在也被認爲是鐮倉前期重建的建築。1411年(應永18年)東金堂和五重塔又毀於雷火,東金堂於1415年(應永22年),五重塔於1426年(應永33年)重建。這段時期,興福寺勢力漸微,直到江戶時代,得到幕府的保護後,情況有所好轉。1717年(享保2年),金堂起火,引起的大火災又燒毀了大半堂舍,只有東金堂、五重塔、北圓堂、三重塔倖存下來。後來只有南圓堂按照原來的樣式得到復原。進入明治時代,在明治維新的神佛分離政策影響下,興福寺幾乎成了一座空寺,1872年(明治5年),除了中心的堂塔建築,其他諸院的堂舍,圍牆全部拆除,連五重塔也被賣了出去。1881年(明治14年),興福寺得到了重建的許可,逐漸開始恢復。1998年(平成10年)至今,復原興福寺昔日壯大伽藍的工作也在著手進行當中。

約1.4km : 步行

春日大社

10:30
春日大社

春日大社

飛火野的右手方向,是一條兩邊布滿了石燈的參道,沿著這條參道向東前行,就到了春日大社的南門。春日大社背靠御蓋山,在四周被蒼翠的古木的環繞下,紅色的建築顯得異常鮮豔。 春日大社這片土地最初供奉的是春日的土地神。後由藤原氏將“武甕槌命”和“經津主命”分別從鹿島、香取請入此地供奉,之後又迎入了枚岡的“祖神天兒屋根命”和“比売神”。768年(神護景雲2年),集這四個神靈爲一處的春日社成立,本來是藤原氏家社的春日社,發展成爲國家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。 平安時代,社殿形成現今的規模,除了藤原氏本身,其他的皇室貴族也時常到此參拜。室町時代的歷代足利將軍,也將參拜這裡作爲例行的活動。11世紀末,興福寺實際上掌握了春日社的實權,將春日社與自身合爲一體。1135年(保延元年)春日若宮社興建,翌年開始進行“若宮祭”。這個時期,興福寺的僧兵抬著春日社的神木,上京都強訴的事件時有發生。 鐮倉時代以後,春日社、伊勢神宮和石清水八幡宮,被世人並稱爲“三社”,受到了國民的崇拜。若宮祭在14世紀末開始成了大和國的國家祭典後,春日社在庶民間的信仰也普及起來。從3000多座參道上由信民捐贈的的石燈和回廊上的吊燈上,就可一窺當年人們爭相參拜的情形。 明治維新後,春日社擺脫了興福寺的支配,1871年(明治4年)成爲官社,1946年開始,春日社正式稱名爲春日大社。春日大社南門內,正面是捐贈錢物和演奏神樂的拜神所,左手是直會殿,隔著拜神所的前庭,一處高出一階的地面上座落著中門,再向內行,則是正殿。正殿從東數起共四殿,全部都是檜皮葺的“春日造”式殿堂,從鐮倉時代開始,這些建築每隔20年就拆掉,再按原樣重新修建一次,所以現存的這四座殿堂雖是1863年(文久3年)重建的,卻原汁原味的保留著平安時代的風格。明治以後,出於對文物的保護,不再進行重建,只以修繕屋頂等手段進行維護。

約1.5km : 步行

東大寺

12:00
東大寺

東大寺

說到奈良,就不能不提奈良的大佛,供奉在東大寺金堂——大佛殿內的大佛,已經是奈良的象徵了。 最初,信奉佛教的聖武天皇,打算借助佛祖的恩惠來穩定當時政治,他下令舉國建造國分寺,並在743年(天平15)下詔建造盧舍那佛,號召國民本著“一枝草,一捧土”之心爲建造大佛出力。響應這個號召,行基和他的弟子們也參與其中,終於歷時7年,於749年(天平勝寶元),大佛建成。接著大佛殿也建成,752年(天平勝寶4)佛祖開眼供奉法會召開,其後各項工程仍相繼進行。可以說當時東大寺的修建是一項傾盡國力的大工程。該寺的伽藍(寺廟的建築)規模龐大,不見首尾,南大門的正面,連接著中門的回廊環繞著大佛殿,在其前方左右兩邊矗立著東西兩座七重寶塔,後方是僧坊圍繞著的講堂,講堂東處則配備有食堂。東面的山地中座落著法華堂、二月堂,西面是戒壇院,西面最北處爲轉害門,西北則是正倉院。 平安時代,作爲總國分寺的東大寺顯赫一時,可惜在1180年(治承4),源平之爭中,大佛、大佛殿,以及除正倉院、法華堂、鍾樓、轉害門等之外的堂塔建築幾乎全部燒毀,(以傳統活動“御水取”聞名的二月堂,雖然這次戰爭中得以倖免,可惜在1667年(寬文7年)毀於火災,2年後又得以重建。)。 第二年俊乘房重源以被燒失的大佛殿爲中心,開始了東大寺伽藍的復興營造,此舉得到源賴朝公的支持。在中國宋朝工匠陳和卿的協力下,1185年(文治元年)大佛修復完成,1195年(建久6年)採用宋朝新建築形式“大佛樣”的大佛殿修建完成。4年後南大門建成,這也是保存至今的“大佛樣”式建築。1200年(正治2年)開山堂建成,接著數年後建成的是風格豪快的鍾樓,另一方面,法華堂南側的禮堂也改建成“大佛樣”的風格,與正堂連接在一起,使整體變得統一而富有美感。 1567年(永祿10年),在松永久秀和三好三人衆的合戰中,大佛殿、戒壇院等建築再次燒毀,雖然寺僧們幾經努力,仍無法得到重建。直到1684年(貞享元年),在幕府的支持下,公慶上人開始主持東大寺的復興工程,1692年(原祿5年)大佛修造完畢,大佛殿也在1709年(寶永6年)落成。雖然重建工程得到了幕府的資助,但是經費仍然十分緊張,使得大佛殿規模縮水不少,其正面寬度比初建時縮短了27公尺,即使這樣,大佛殿仍舊是現今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。至明治初期,大佛殿出現了屋頂傾斜等很多老化問題,直到明治末期的1909年(明治42年),修整工程才終於開始著手進行,1913年(大正2年)竣工。昭和年間,南大門、轉害門等處也得到了修理,1978年(昭和53年)大佛殿屋頂還更換了11萬塊新瓦。